寒食节为什么不能点火 寒食节的节日习俗
更新时间:2024-10-07 19:05:44
导语:寒食节,中国传统节日,在夏历冬至后的105日,清明节前一二日。是日初为节时,禁烟火,只吃冷食。接下来的内容将从寒食节为什么不能点火和寒食节的节日习俗开始,一起来看看吧。
一、寒食节为什么不能点火
在春秋时期,晋国有一位叫介子推的人物。他是晋国的重要大臣,曾经追随晋文公重耳。当时,晋国王室内部发生了很大的骚乱。原因是,晋献公的宠妃骊姬恃宠而骄,想要废掉原来的太子,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。结果,在太子被害后,晋国大乱。晋国的各个公子都纷纷而逃,重耳也不例外。而在追随重耳逃亡的人中,介子推就是十分重要的一位。在逃亡的过程中,重耳的一直是风餐露宿。干粮原本就不充裕,没想到逃跑的队伍里竟然还出了内奸。一个随从偷光了所有的干粮,导致重耳饿得前胸贴后背。见此情景,介子推实在不忍,就偷偷躲到山林里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煮给重耳吃。重耳得知此事后非常感动,于是就许下重诺,说自己做了君王以后一定会报答介子推。后来,重耳果然做了晋国的君王。当他想要对介子推进行封赏的时候,介子推却辞而不受。于是,他就带着老母亲躲到了山林中,过上了隐居的生活。可是,重耳却并不甘心,他一心想让介子推重出江湖为自己效力。在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下,重耳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放火烧山,想通过这种方式来逼介子推出山。只是没想到,介子推是一个宁死不屈的高洁之士。他宁愿抱树而死,也不肯出山。而此时,正是清明节前夕。后来为了纪念介子推,重耳就将绵山更名为介山,封给死去的介子推。同时他还下令,在每年清明节前夕的时候,全国上下都要禁火三日。
二、寒食节的节日习俗
禁火
寒食节古代也叫“禁烟节”,家家禁止生火,都吃冷食。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,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,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。苏轼的《望江南超然台作》中的“且将新火试新茶”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。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,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。
拜祖
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“野祭”。唐代编入《开元礼》“卷第八十七·王公以下拜扫(寒食拜扫附)”中,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。后演变为皇家祭陵;官府祭孔庙、祭先贤;百姓上坟等。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,致祭、添土、挂纸钱,然后将子推燕、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,用柳枝或疙针穿起,置于房中高处,意沾先祖德泽。
饮食
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、寒食面、寒食浆、青精饭及饧等;寒食供品有面燕、蛇盘兔、枣饼、细稞、神餤等;饮料有春酒、新茶、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。其中多数寓意深刻,如祭食蛇盘兔,俗有“蛇盘兔,必定富”之说,意为企盼民富国强;子推燕,取介休方言“念念”不忘介推高风亮节……。
插柳
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,原为怀念介子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。早在南北朝《荆楚岁时记》就有“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”的记载,安徽、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,佩麦叶来代替柳枝。据各地史籍记载:“插柳于坟”、“折柳枝标于户”、“插于檐插柳寝灶间”、“亦戴之头或系衣带”、“瓶贮献于佛神”、“门皆插柳”,故民间有“清明(寒食)不戴柳,红颜成白首”之说。
结语:以上是小编整理的“寒食节为什么不能点火,寒食节的节日习俗”内容,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。